时间:2020-04-16 15:57 分类:婴儿起名 作者:岁寒三友 咨询大师
宝宝出生后,父母们会感到很幸福,但是困扰也是比较多的,比如如何给她们起一个好名字。2021年是牛年,对牛这一生肖人们都比较喜爱,尤其是女宝宝。女孩都是讲究柔美的,与男孩不同,在给她们起名时,自然也要体现出这种气质。如何给2021年的女宝宝起个好名字,以下的方法和案例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1、使用带草字头的字起名
牛是食草动物,所以比较合适采用带草字头的字来起名,有女孩能够衣食无忧的寓意。而且,带草字头的字很多,许多都是比较柔美好听的,与花草等有关,比较符合女孩的性别气质。如蕊、芮、薇、茉、莉等,用来起名都很好听,且寓意女孩像花一样美好。
2、根据生肖牛的性格气质起名
父母在给女孩起名时都会考虑生肖的因素,比如和生肖的气质特点相符合。牛是一种勤劳的动物,拥有诚实善良的品质,所以在给2021牛年的女孩起名时,可以起与这样的性格气质相应的名字,会给人名副其实的感觉。如竹、洁、诚、嘉等字都可用来起名。
3、借助适合女孩的古诗词
对女孩来说,名字有些古典韵味能彰显气质,给人一种惊艳之感,优雅之气。所以,在给2021年出生的女孩起名时,借鉴适合女孩的古诗词是比较好的方法。如根据诗句“兰泉涤我襟,杉月栖我心”一句诗,可给女孩起名为杉月、兰泉等,好听文静,且很有意境美。
4、起三个字或四字的儿化音名字
许多家长在给孩子起小名喜欢用儿化音的名字,大名中到是不常见,所以如果选择这样的形式来起名,会给人比较个性的特点,而且听来是非常亲切好听的,彰显了女孩灵动可爱的特点。儿化音的名字起三字或是四字的都可以,如李婉儿、赵梓芸儿等。
(语兰)
“语兰”这一名字看起来比较独特个性,“语”字在女孩名字中不常见。“兰”指兰花,是一种很清香的花,用来形容女孩很合适,而且该花有比喻高洁的意思,用在女孩名字中寓意女孩品质高洁,与生肖牛的良好品质是非常符合的,适合牛宝宝使用。
(蕊幽)
“蕊幽”出自陆游的《满江红》:“疏蕊幽香,禁不过、晚寒愁绝”,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有意境的。“蕊”是草字头的字,属于牛宝宝的喜用字,意思是花蕊,寓意很好。“幽”指幽静、清幽,清新自然。“蕊幽”一名好听优雅,彰显了女孩的气质美。
(丽颖)
“丽颖”是个比较好的名字,“丽”字可用来表示女孩子非常美貌,“颖”则有聪明的意思,所以两个字搭配给女孩起名,与之女孩美丽好看,有才杰出。“颖”字中有“禾”字样,代指谷物,所以是比较适合喜好吃谷物的生肖牛的。
(婉清)
“婉清”一名有着非常好的气质和魅力,可指女孩的性格温婉顺从、清白纯洁,彰显了女孩的好品质,与牛的美好品德是相符合的,所以适用于牛宝宝女孩。名字出自诗经中的名句“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”,体现了女孩的温婉、柔和,寓意好且有诗韵。
清婉 淑惠 雪婷 沐灵 晴雪
谣晔 巧悠 雅晴 琴瞳 如云
妍佳 铭烟 敏惠 琪茜 怡晗
芸心 嘉馨 英姣 楠希 盈岚
喧瑜 英轩 涵鸿 淑宸 晴姿
娅妍 颖智 銮泓 伊薇 冉钥
金佳 莉淑 智涵 文雁 晴楠
妙素 曼弘 怡欣 嘉菲 慧琪
喜淑 慧盈 铭英 晴蔷 丽碧
晴芝 泽清 丹姝 茹心 莘玄
澹琳 沐谣 宁凤 冰芬 芝源
潇曼 香霁 宸馨 沁晟 沙洋
娅昀 昕瑞 冉芬 汐奕 欣姿
相关文章推荐:
很多人认为起一个名字只是三个字而已,怎么要这么贵,起一个名字花这么多钱值不值?起一个吉祥好名字不是简单的给你三个字,是通过对生辰、姓名学,生肖,星座、音形义等复杂的分析,反复筛选,综合平衡的过程,方案包括生辰分析,生肖解析,诗词起名、音形义、姓名心理学分析,适合用什么字,名字的具体含义解释,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页,字字斟酌,句句揣摩,只为让您收到一份满意的结果!
起名是一门手艺活。文学素养及功底,决定名字的格调与意蕴;八字命理、五行格局等能量学分析,助益孩子的运势与福分。周易起名是通过宝宝的生辰八字,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为参考依据进行取名,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艺术,扬长避短,阴阳平衡,从而起到辅助人生运势的作用。而传统周易命理、数理,需要有专业的知识,难以掌握。一个真正符合命理数理的好名字,能够让人因名而贵、名扬天下。因此,起一个好名字,并不简单,也并非投机取巧。而有些名字,注定无可复制,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人。
古人云:“赐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艺;教子一艺,不如赐子好名。”为孩子取一雅名,并以名字所蕴训勉之意,对其进行品性熏陶,非常有教育意义。我致力于在音形义俱佳的基础上,结合国学、诗词等传统文化,赋予名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,更隽永吉利的寓意,给予名主更好的激励和能量。古今融合,科学起名。用心起好名,好运伴一生。
陈清泓,陈大师,擅长宝宝起名、周易测名、命理咨询等。酷爱易学数理、八字命理、佛、道学说,精研《三命汇通》、《渊海子平》、《滴天随》等易学古籍,长于传统国学文化,开创一套以象法为主的命名体系,已为数万名客户服务,均获得一致好评。曾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《中华易学》,多次受邀参加北京易学文化研讨会。